天堑巨龙铺通途,碧海长虹焕新颜。3月30日,是中马友谊大桥维保工作实施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项目团队以全周期养护理念诠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担当。
中马友谊大桥位于马尔代夫北马累环礁,跨越噶度海峡,连接马累岛、机场岛和胡鲁马累岛三个相邻岛屿,是马尔代夫首座跨海大桥。大桥全长2000米,其中主桥结构形式为六跨叠合混合梁V型墩连续刚构桥,全长760米,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大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自2018年8月30日通车以来,大桥已承载超1.8亿人次通行,将马累、胡鲁马累岛与机场岛的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5分钟,成为改写马尔代夫国家交通格局的“百年工程”。
这座由中国设计、中国建造的跨海桥梁工程,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管理进行建设,经受住了印度洋高温高湿高盐等苛刻环境的考验。为更好管理运营大桥,2024年3月,中国和马尔代夫签署《中马友谊大桥后续维保技术援助实施协议》,中交二航局开启为期3年的“建管一体”新模式,不仅承担大桥全生命周期维保,更通过技术转移为马方培养本土化维保团队,树立工程建设运营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自维保工作开启后,项目团队以工匠精神守护大桥结构安全,用毫米精度守护海上通途。在关键设施修复上,累计更换锈蚀护栏33米,修复防撞护栏1.35公里,使用海洋级防腐涂料覆盖面积达2300平米,相当于5个标准篮球场。项目团队还构建了大桥智慧监测体系,在大桥上布设了50处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桥结构物应力、位移等参数,预警处置3次结构风险,确保大桥毫米级健康状态。
马尔代夫当地为海洋性气候,高温高盐高湿高辐射是常态,对大桥结构物耐受性和外观带来极大影响。其中大桥桥头拱门为当地重要的地标性景观建筑,历经六年使用后,需要对外观进行涂装焕新。项目维保人员克服了雨季日均5次降雨的挑战以及大桥交通保通需要,认真研究拱门涂装和支架体系搭设方案,见缝插针完成拱门景观塔70%锈蚀面的修复,空运更换5000颗LED灯珠,让拱门形象焕然一新。夜间,当马累岛华灯初上,大桥拱门崭新的灯光也随之亮起,恍如“海上夜明珠”,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
项目团队坚持授人以渔,构建“师带徒”培养体系。与当地工程师联合开展大桥巡查以及多次专项检测。马方多名技术人员已掌握裂缝检测、防腐涂装等6大类技能,实现80%日常维保工作的自主作业。
让大桥维护更智能、可追溯是项目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建立了大桥维保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了集成桥梁结构、附属设施、机电设施等数千条数据的桥梁健康档案,为马方提供了全周期管养指南。
为了让大桥的使用更加安全,项目部还新增45米长的边坡护栏,让当地群众以及国际游客更加安全、安心地驻足大桥观赏大海日出日落的壮丽奇观。
2024年10月19日,中马友谊大桥纪念公园正式开园。园内设立了大桥建设历程展示墙,一张张图片展现了大桥建设采用的前沿技术和建设者的奋斗历程,让更多人了解这座桥是如何建成的。大桥维保团队还将园内的中马友谊大桥纪念碑修缮一新。这座于大桥通车后立在桥头附近的纪念碑上,铭刻着中马双方共建大桥的信息,是中马共同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合作的见证物和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而这座公园也成为当地学校开展“桥梁知识课堂”的现场教学点。
365个日夜坚守,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以全生命周期理念,让中马友谊大桥在碧海蓝天间历久弥新。这座跨越印度洋的“民心桥”,正承载着中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持续发挥着连接两岸三地、实现民心相通的作用。(中交二航局 王鑫洲)